---教育案例分析与思考 徐自珍
【事例一】
事例一:一天,韩老师走进教室,有名的“刺头”李宇飞就举手发言:“老师,我听同学说,王兰兰在学校商店门口捡了5块钱,然后到商店去买东西,没找失主,又没交给老师!”
全班哗然,目光齐刷刷地聚集在王兰兰的脸上,此时的王兰兰脸颊通红,目光呆滞,有点瑟瑟发抖,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。这个刚从陕北农村转来还不到两个月的女孩儿,腼腆害羞,胆子小,自尊心极强。韩老师知道,此事如果不处理好,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,并影响王兰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。
韩老师笑了笑,反问李宇飞:“你怎么知道兰兰捡了钱没交呢?人家早交了,兰兰买东西是花自己的钱,不信,下课后,到我办公室的认领箱里看看。这一次你可冤枉好人了,还不向兰兰道歉?”
“对不起!”李宇飞抓了抓鼻梁,不好意思地坐下了。
“没关系。”王兰兰的眼泪总算没有流下来,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第二天早上,韩老师在办公室的门缝里发现了一个自制的白纸信封,拆开一看,有封信在里面,还夹着5元钱。信上写道:“老师,我错了,请你原谅我!这5块钱请你帮我投进认领箱。您是我永远永远都尊敬的老师!”不用说,这是王兰兰写的。 《陕西教育(教学版)》2003年第08期
【事例二】
陶行知先生任上海育才学校校长的时候,处理过这样一件事情:有一天,他走在校园里,看到一个小男孩拿砖头在追赶另一个同学,就赶忙制止,并让那个小男孩过一会儿到校长室去。等陶行知先生回到办公室的时候,看见小男孩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。陶行知从兜里掏出一块糖递给他:“这是奖给你的,因为你比我来得早。”小男孩惊奇地接过糖。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:“这也是奖给你的,我不让你打人,你立刻住手了,说明你很尊重我。”小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糖,慢慢地低下了头。陶行知接着说:“据了解,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,说明你有正义感。”陶先生于是掏出第三块糖给他。这时小男孩哭了:“校长,我错了,同学再不对,我也不能用砖头砸他。”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: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这很好,再奖你一块。我的糖奖完了,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。” 《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》
【分析】
我是带着钦佩之情欣赏完这两个事例的,而我现在之所以把这两个事例放在一块,是因为它们共同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真诚的爱,以及教育者自身所散发出来的教育机智和魅力。事例一中的韩老师用善意的“谎言”激励王兰兰自己改正错误,维护了一个农村女孩子的自尊心。可以想象,这桩小事会深深烙印在兰兰的心里。老师用真情感化兰兰,使她的心灵得到净化。事例二中的陶先生自始至终没有一句批评的话,却使小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并且还明白了四点道理——守时守信、懂得尊重、有正义感、知错就改。事例中的王兰兰与小男孩都没有受到严厉的批评,却又都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过来了,这就是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的无痕教育的力量。
【思考】
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:思想品德教育是严肃的,我们必须在一种严谨的教育氛围中,在一环紧扣一环的进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。然而,这样一来,我们就会陷入一种枯燥的说教之中,学生的耳朵充当起传话筒的作用,一边进一边出,教育也就植不进学生的思想之中了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,心理意义上的教育是“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。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,而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要求的时候才能实现。”无痕的教育正是激发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。通过以上两个事例,我认为作为教育者应该努力追求无痕的教育境界,在体验中享受阳光,在滋润中享受雨露,在轻舞中享受春风,大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和谐美好。当然,“无痕”的教育需要我们老师的细心、耐心和爱心。当学生有过错时,多想办法,用“无痕”的批评教育给学生以良性的刺激。就如同武林高手“踏雪无痕”一样,在呵护和引导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,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,不丢学生的面子,更不会引来抵触的情绪。
一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,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。
教师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,教师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。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:“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,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。”因此,就是要时时刻刻注意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,身教重于言教,教师以自己的行为规范影响学生,利用自身的情感因素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楷模,给学生示范正确的行动导向。如:要求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,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真诚的人;要求学生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,自己首先要有忘我的工作态度,在教学中精神振奋,情绪饱满,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行为感染学生;要求学生热爱学习,自己首先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,不断充实自己,给学生做出了表率。比如有一次,当我走进教室时,发现地板上有好几张废纸,在学校一直强调保持教室整洁、不乱扔垃圾纸屑的情况下,我并没有对班里的学生大发雷霆,而是扫视了一下学生,接着默默地拾起那些纸片。当我捡完纸片,就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继续开始上课。可是,第二天、第三天……我都没有发现学生在地板上乱扔纸屑的现象了。据了解,是学生总会留意起地板上的纸屑,发现有纸屑时,他们就会自觉地捡起收好。
二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无痕的情境陶冶。
生活真实是生活德育直接的、本真的、无痕的情境,由于没有刻意地创设,学生就不会觉察到自己是在受教育,而是在习以为常的情境中感受真善美的浸染。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,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。因此,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,创设机会让学生欣赏到生活真实中的美好。如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时,我们教者只须把学生从课堂中解脱出来,融入大自然中,让孩子们在和煦的阳光下和芬芳的鲜花从中尽情地嬉戏、玩耍,让他们享受微风的抚摸、沉醉的小草的清香,追逐蜂蝶的舞……这样的教育,不需教者多费一句话。
三、角色转换,体验他人情感。
教育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,学生只有在自己获得了某种情感体验后,才能真正替别人着想。当此事发生在他人身上时,他人的一种情感体验。如我班有一位男生老爱捉弄别人,要么藏他人的学习用具,要么欺骗他人。班主任多次教导他均没有收到效果。于是,在一次语文考试前,我先叫一名同学藏起他的铅笔盒,要考试了,这位学生焦急地找铅笔盒,看他额头上的汗水都渗出来了。我走到他身旁问他:“找不到文具盒呀,心里有什么感受,你想一想,当你藏起别人的文具盒时,他也就跟你现在一样的感受!”我拿出文具盒递给他,不再说什么,开始安排考试,我看到他的头垂得低低的。
总之,教育的最高境界是,没有生硬的说教,没有空洞的词语,而是结合了学生的情感体验、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的教育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思想上的教育,并深深根植在他们的脑海之中。